从大学到现在,我一共给自己买过四个移动硬盘,每个的价格基本在700-1000人民币左右,但是他们的存储容量基本符合摩尔定律在扩张。随着云存储、流媒体等技术的普及和稳定,我估计不会再有买移动硬盘的需求,因此借个机会来聊聊我买过的移动硬盘来回忆一下过去。
目前还带在身边的下边三块,还有一块在一次家人过来玩时让他们存储照片带回去了,下次有机会找到了再补上照片。
第一块移动硬盘是在大二的时候买的,当时的HP Compaq笔记本电脑有80GB的容量,其实完全够用。但是那时候的重装 Windows XP 系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,所以有个移动硬盘来备份文件也是很有必要的。于是在爸妈带着去老家当地的电脑城买下了第一块标志为 IMB 且外壳全金属的移动硬盘,而且我还清楚记得价格是700元整。这块硬盘容量有120GB,当时在寝室里也算是大容量的装备了。
那时候还没有Spotify或者网易云音乐,所以硬盘里装的最多的就是下载的 mp3 音乐(原谅我下载盗版音乐,我也是收藏过很多正版磁带和CD的,但是实在买不起全部)。而且我基本都是整张专辑下载并歌手分类保存,也算构建一个小曲库。这些音乐也一直伴随了我十多年,直到后来在线听歌变得方便。
第二块移动硬盘已经不太记得价格和时间了,好像是大三通过易迅网购的硬盘然后再买外壳组装了一个320GB。其实当时并没有实际需求,只是室友都渐渐组装出了更大的容量,于是我也想着扩充一下。价格已记不清了,但是基本也在700元以内的价位。
这块硬盘里除了音乐,装得最多的就是美剧(再次请求原谅,但是那时候没有正版渠道可以收看这些美剧,到了美国我终于可以订阅流媒体来重新观看)。剩下还有就是课件和项目的整理,有时候还会把网上的文章复制成文件方便离线阅读,但因为都是文本文件,总共加起来不到5GB。
到了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,我开始用Apple电脑,而之前的硬盘都是Windows下的NTFS,所以很长时间只能读不能写。那时候开始接触到 Dropbox,大部分的学习文件都同步了上去,所以硬盘里主要还是音乐。还记得当时把mp3拷贝到电脑后,文件名在Mac OS系统里各种显示乱码,找了很多方案才解决了。
渐渐的,生活和旅行照片录像在硬盘里占了越来的空间,就开始考虑买了更大容量的硬盘。另外想着毕业旅行会要留下一些记忆,或者可能要回国发展,于是就在Amazon赶紧买了一个大容量的硬盘。
但是这个硬盘完全没有便携属性,从第一张对比照片就能看出来他比其他硬盘都大非常多,还需要额外的电源供电才能运行,所以特别麻烦。现在看产品名字才明白它并没有欺骗我,这是一个台式电脑的外接硬盘,只是我以为这是移动硬盘。不可否认,这块硬盘后来变成我最常用的,毕竟容量大一块顶两块移动硬盘加笔记本电脑。
随着Google Photos的出现,我手机新拍的照片基本全部都同步。后来买了GoPro,偶尔录制的旅行视频渐渐变成了占硬盘里最多容量的文件。但基本没有出现容量不够的情况。
前两年逛 Costco 网站的时候,看到 5TB 的移动硬盘打折,于是就心动下单买了这第四块硬盘。拿到手后就把前几块硬盘里所有的内容都转到了这块硬盘上。甚至把Google Photos上的照片也全部都下载回来在硬盘里备份了起来。但即使这样也没用掉一半的容量。
这块硬盘虽然没有我第一块硬盘那块小巧,但考虑到它的容量,这便携性和方便性实在让人欣喜。唯一要挑不完美就只能提下数据线是Micro-B,不是我目前最常用的USB-C,当然多用个转接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回想我买移动硬盘的过程,其实都没有强烈的需求,我不是美术或者视频编辑工作者,也不是什么高清发烧友,所以基本不需要存储体积大或者数量大的文件。另一方面即使是针对高清文件,似乎显示器和处理器才是最关键的设备。
随着各类技术的革新换代,所有东西估计都可以在云端快速存储和访问,目前感觉不会再有买移动硬盘的需求,未来如果需求出现了,我再回来继续分享一下。
1 Comment